盡管原計劃中的“7合1”最后確定為“6合1”,但這并不影響正在進行的山東煤改。“目前重組的方向已經基本確定。”山東省煤炭工業局副局長王立亭8月12日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
此前的8月2日,山東省國資委黨委副書記孔凡太在山東省淄礦集團宣布了山東省國資委對該集團新的高層任命決定,馬厚亮不再擔任淄礦集團董事長,調至正在籌備中的山東省能源集團有限公司領導小組下設的籌備辦公室任主任。這意味著醞釀多年的山東大煤炭整合計劃正式啟動。
兗礦獨立避開資產整合難題
與之前規劃的將7大煤炭集團合為一體的計劃不同,已經公布的《山東省省管煤炭企業重組方案》將新礦集團、棗礦集團、淄礦集團、肥礦集團、臨礦集團、龍礦集團六家合并為山東省能源集團,而綜合實力位居7大煤炭集團之首的兗礦集團則獨立出來。
據了解,山東省最終放棄“7合1”方案得到了有關專家的認可。
“保持兩大煤炭集團的局面,使在海內外三地上市并擁有多處海外資產的兗州煤業(17.79,0.31,1.77%)獨立于大煤炭重組格局之外,與資產整合難度大、各方面資產重組成本高有關。”山東省財政學院國際經貿學院副院長王蔚8月4日對《華夏時報》記者說。
王蔚認為這顯然是山東省政府的明智之舉,山東煤炭產業一舉實現“7合1”的重組難度比較大,如要獲得成功,背后肯定要有足夠的政治力量來推動。
在中投顧問能源行業研究員宋智晨看來,山東省的目標很明確,就是力主培育兩個超大型煤炭集團,一個是兗礦集團,另一個就是重組之后的山東能源集團。
數據顯示,2009年,兗礦集團完成煤炭產量4061萬噸,相當于全省煤炭產量的三成左右,同時也是唯一一家殺入2009年全國煤炭企業100強前10名的山東煤企。
另外,除了在國內獲得大量的煤礦儲備外,兗礦集團于2004年全資收購了澳大利亞澳斯達煤礦。2010年1月,兗礦集團旗下兗州煤業再度成功并購澳大利亞菲力克斯資源有限公司。兗礦集團在澳大利亞控制的煤炭儲量就達15億噸,原煤年權益產量超1000萬噸,為國內產量的1/3。同時,兗礦集團旗下的兗州煤業在上海、香港、紐約三地上市,是山東省唯一一家擁有煤炭主業上市公司的大集團,擁有強大的融資能力和成熟的組織構架的兗礦集團更適合獨立發展。
根據山東省7家省管煤炭企業現有的生產規模和近期規劃測算,“6合1”后的山東能源集團將成為僅次于神華、中煤的全國第三大煤企。
“目前山東省委、省政府已經原則同意煤炭大集團組建方案,籌建工作將盡快啟動,爭取年底前完成組建工作。”山東省國資委主任譚成義在山東省管企業負責人會議上表態。
業內看好魯銀投資(9.25,0.31,3.47%)殼資源
計劃成立的山東能源集團,注冊地在濟南市,注冊資金100億元。但對于大集團的整合,山東省的計劃是,在計劃成立的山東省能源集團平臺上,對旗下6家煤炭企業進行集團層面的資產整合,整合后6家企業法人主體不變,彼此之間仍然“平等”。
這一表述的背后預示著真正實現“大一統”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而馬厚亮出任山東能源“老大”被看做是山東省準備以資本為紐帶加快整合步伐的一個信號。
相關信息顯示,淄礦集團2002年完成公司制改革,2009年生產原煤1323萬噸,在6大集團中排名中后的位置。不過馬厚亮在任期間在資本市場上成功運作了新華醫療(17.95,-0.01,-0.06%)(600587)并購案,2009年,淄礦集團以5.5億元的出價,從淄博市財政局手中受讓新華醫療221萬國家股,成為新華醫療第一大股東。
而山東省國資委掌控下的殼資源魯銀投資(600784)是業內人士看好的一個平臺。記者了解到,此前不久,山東省有關部門正在著手編制境內上市公司并購重組3-5年規劃,目的是要借助上市公司資源優勢,將煤炭行業的重組整合落腳到資產證券化的軌道上。
此前新礦集團一直就借殼上市進行多方談判,其中去年便與魯銀投資就借殼上市商談多次,但至今未果。
“這或與山東省大煤炭企業集團組建方案未定有關。”國泰證券高級市場分析師呂愛文對記者表示,山東大煤炭實現資產證券化,不外乎倚重新礦集團和淄礦集團,而魯銀投資顯然是山東省大煤炭整合的一個最現成的平臺。
然而,6家煤炭巨頭分布各地,各自的經營狀況不一,真正實現整合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